孫國英 張浩華 2008/01/10
堅持真實性 運作規(guī)范化《南方日報》在強調“高度”與“權威”的同時,十分注重貼近性,重視社會民生新聞,再加上呼叫中心的建立,使接到的新聞報料數(shù)量比以往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見報的報料新聞數(shù)量也比以往有了更大幅度的增長,充分體現(xiàn)出新聞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的要求。
。ㄒ唬﹫罅闲侣剬h報加強民生類新聞報道有著積極意義,為報社做更多新鮮熱辣、貼近民生的社會新聞提供了信息資源。
接受讀者報料,其實是新形勢下黨報走群眾路線的一種新形式。從實質內(nèi)容上來說,這并不是什么新東西。骨子里裝的還是我黨了解社情民意、傾聽群眾呼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可謂是“新壺裝老酒”。但是,根據(jù)讀者報料,一批重大突發(fā)性的,有影響、有深度,貼近民生、群眾關注,有很強時效性、可讀性的報料新聞在《南方日報》見報,既為讀者釋疑解惑,同時也為省委機關報拓展了社會新聞的報道面和報道深度。通過《南方日報》的報道和呼吁,很多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為推動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呼叫中心牽線搭橋、《南方日報》記者采訪報道后,衍生出的扶危濟困、為群眾解決熱點難點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
一到全省中小學開學的日子,設在南方日報呼叫中心的熱線就成了教育亂收費的舉報熱線。2005年9月初,剛開學的一周,南方熱線接到關于亂收費方面的投訴就有74宗。本報記者根據(jù)群眾投訴連續(xù)數(shù)天深入采訪,曝光了一些違規(guī)亂收費的中小學校。2005年9月7日、8日,本報連續(xù)兩天以整版的規(guī)模推出兩期《關注教育亂收費》的報道,先后圍繞“‘一費制’外學校究竟能收哪些費?”、“為何總有學校頂風亂收費?”這兩個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采訪省教育紀工委、省物價局、省糾風辦的領導,擺現(xiàn)象,講政策,透析癥結所在,探討對策建議。有關部門立即出動,嚴肅查處了一批違反“一費制”的典型事件《違反“一費制”5起典型事件被嚴處》(《南方日報》2005年9月22日A1版)。
2006年2月中旬,隨著新年新學期的開始,南方日報呼叫中心又接到不少關于教育亂收費的不和諧音。記者針對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的上學期雜費遲遲不退、擇校費、高價收學雜費、多收高考報名費、高三復讀生收費等問題,以《免費義務教育一分雜費都不能收》為題(《南方日報》2006年2月14日A3版),報道了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對上述問題的解答,重申了政府部門的立場態(tài)度,還公布了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物價局的教育亂收費舉報電話。針對南方熱線以及本報開設的“兩會民意短信平臺”接到全省各地關于補課的投訴多,學生、家長發(fā)出疑問“究竟是為補課還是巧立名目亂收費?”本報又一次以整版的篇幅推出《全省統(tǒng)一立法剎住補課歪風》的報道(《南方日報》2006年2月23日A3版)。
2006年上半年,南方日報呼叫中心不斷收到讀者來電反映,因生僻字等種種原因,多月未能辦理第二代身份證,一些子女面臨高考,擔心沒身份證報不了名的家長著急地求助本報。本報記者針對這一問題采訪了有關部門。省“二代證”辦公室決定優(yōu)先為應屆畢業(yè)生等特殊情況急需用證的人員辦理“二代證”,立即開通了畢業(yè)生查詢和求助電話。5月10日,本報A02版以《應屆生可走"綠色通道"》為題回應讀者,傳達了省“二代證”辦公室開通的畢業(yè)生查詢和求助電話;同時歡迎應屆畢業(yè)生撥打本報呼叫中心熱線,由本報匯總相關資料通報給公安廳相關辦證部門,以便優(yōu)先制發(fā)證件。截止高考前,呼叫中心共收轉41個要求轉交個人辦證資料的電話。5月底高考在即,本報又推出相關報道,對仍有部分考生未能辦理領取第二代身份證問題,建議采取加快辦證、辦理臨時身份證或個人身份證明等解決辦法。
根據(jù)讀者報料,本報記者明查暗訪,還采寫了一大批反映其他問題或揭露黑幕的報道見諸報端,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廣大讀者的警惕。
。ǘ┠戏饺請蠛艚兄行牡慕⒊蔀辄h報加強與讀者間互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使讀者更多地擁有對黨報報道的話語權和參與權,進一步擴大黨報在讀者中的影響力。
傳統(tǒng)紙媒體的弱點在于信息傳播的單向性。黨報報道要達到與讀者的“互動”,除了在報道內(nèi)容上要貼近讀者、打動讀者外,還要開通一些具體的渠道,搭建一些有效的橋梁,達到讀者與媒體的直接交流、溝通,使讀者感到設身處地地參于了新聞事件,或參與了新聞產(chǎn)品生產(chǎn)的過程,或對新聞事件發(fā)表的意見、評論在媒體報道上得到反映……這樣更可以增加讀者的成就感、認同感,增強讀者對媒體的關注度。
近年來,南方日報呼叫中心在這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嘗試。如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南方日報》在讀者與兩會記者間架起了“民意天線”,即在兩會期間全程開通兩部手機,使讀者與記者之間隨時連線,讀者可直接向記者反映他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讀者的意見、呼聲可以快速地通過記者反饋見諸報端或傳達到兩會。2006年全國兩會,開通 “兩會民意短信平臺”,方便讀者通過手機短信反映意見、呼聲,發(fā)表看法、見解。2007年全國兩會以及廣東省黨代會期間,更進一步通過“報網(wǎng)互動”的方式,使讀者、網(wǎng)民參與對兩會代表、委員和黨代表的訪談討論。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增進與讀者間溝通與互動。呼叫中心還與采編部門合作,圍繞群眾在報料電話中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不定期舉辦專題熱線活動,邀請有關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來呼叫中心現(xiàn)場接聽、解答讀者來電,更好地發(fā)揮呼叫中心互動平臺的功能。
通過媒體接受大眾的新聞報料并生產(chǎn)報料新聞,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性、受眾對媒體的參與度都得到提升。由于媒體與受眾各有所得,因此使得新聞報料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越來越熱的趨勢。
三、報料選擇與媒體責任
。ㄒ唬┳鳛橐浴案叨葲Q定影響力”為定位要求的《南方日報》,選擇報料新聞的標準,是在真實性以及符合新聞宣傳紀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主要考慮新聞性以及民生性,尤其重視反映社會民生熱點、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報料。在指導思想上,力求報料新聞也能做出深度與高度;在題材的選擇上,多選擇群眾關注度大,帶一定傾向性、代表性的,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影響較大的報料;在具體的操作上,注重前方快速反應記者、跑線記者和后方編輯部的協(xié)作,注重聽取有關部門的意見、態(tài)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事件的深層意義,注重揭示事件對百姓民生的影響。
例如,2005年7月中旬,《南方日報》收到不少羅定家長的報料稱,該市很多未成年學生結伍到東莞打工。于是派出記者兵分多路尋找,推出“羅定打工學生”事件的追蹤報道及反思性報道:《羅定200未成年學生疑去東莞打工》、《已找到230余名羅定打工學生》、《學生安全返家 事件引出話題》、《從羅定事件反觀勞動力市場存在的缺失》、《誰來保障未成年學生的合法權益?》等,還推出評論:《是什么,將法網(wǎng)沖了這么個大洞?》、《勞動力市場運行不應沖擊法律底線》。一系列文章對“羅定中學生打工事件”的利益驅動、社會背景、影響后果、警示意義等進行了深入剖析。
《南方日報》2006年11月27日見報的報料新聞《轟!睡夢中三層居民樓倒塌》,報道的是廣州市荔灣區(qū)一老舊民居夜間突然倒塌,造成一死三傷的安全事故。本報凌晨接到讀者報料,快速反應記者立即出動到現(xiàn)場采訪。但本報沒有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同時派出記者采訪房管部門等多個相關部門,進行立體報道、連續(xù)報道,不僅使報道客觀全面,而且也引出了老城區(qū)危房改造還存在哪些問題的令人深省的警示性話題。
。ǘ┬侣剤罅先说碾S機性、多元性、非專業(yè)性決定了新聞報料內(nèi)容可能存在不確定性、片面性。對于新聞報料人既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充分利用其提供的新聞資源;但是,對其報料內(nèi)容,要在深入采訪調查的基礎上,善于去偽存真,加強分析和判斷,堅決杜絕虛假報料新聞出籠。
與近幾年新聞報料現(xiàn)象越來越熱的趨勢相應的是“新聞報料人”隊伍的擴大和職業(yè)報料人的出現(xiàn)。新聞報料人的構成比較多元,涉及社會各行各業(yè)。有的是事件本身的當事人,有的是旁觀者,有的是參與救助人員,還有街頭的DV記者。有些養(yǎng)成了報料習慣或愛好的熱心人士,經(jīng)常有意地尋找線索,向各家媒體報料,成為“職業(yè)新聞報料人”。
“新聞報料人”的出現(xiàn)是各媒體注重民生新聞的必然產(chǎn)物。他們有效地擴展了媒體的新聞視野,使新聞更加本地化、社區(qū)化。讀者也比較歡迎這些發(fā)生在身邊的新聞。應該說,新聞報料人提供的線索是對媒體信息資源的有益補充。
但也要看到,在形形色色的新聞報料中,既有真人真事,也有張冠李戴、半真半假的,還有小事夸大甚至無中生有的。
2006年6月底至7月初,南方日報呼叫中心接連收到讀者報料:6月21日,茂名高州二中有名學生到城西市場賣菜,因為區(qū)區(qū)兩元錢管理費,慘遭工商管理人員毒打重傷,送往醫(yī)院后,卻因種種不可告人的原因遲遲得不到救助死亡!早兩天高考成績出來了。這個考生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 ,打人方想拿80萬元私下解決。也有網(wǎng)民打來報料電話反映,在網(wǎng)上某論壇看到高州有一名考上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在賣菜時被工商人員毆打致死。
該報料如果屬實,情況令人發(fā)指。本報記者深入高州,花幾天時間采訪了解事實真相、來龍去脈,證明此事與社會上、網(wǎng)上的傳言相差甚遠。2006年7月8日《南方日報》A04版報道了本報記者的調查文章:《“工商打死剛考上清華的學生”?高州調查表明--小藍沒被打死 并非“清大學生”》,澄清了事實真相:小藍因管理費與市場管理人員起糾紛,只是輕微傷,現(xiàn)在高州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被打的小藍今年高考成績?yōu)?24分,只上了?凭,不可能被清華大學錄取。文章還寫到,記者在的病房采訪了傳說中“被打死”的小藍和他的父母,聽他們講述事件的原委。當天在同一版面登出了公安部門介入調查的消息:《造謠者將逃不脫法律法規(guī)的處罰 我省警方正徹查網(wǎng)絡造謠者》。第二天《南方日報》A04又登出“工商打死考上清華學生”追蹤:《高州兩名傳謠者被處罰承認網(wǎng)上發(fā)帖純屬“聽傳言加編造”》,進一步澄清“高州市工商局市場管理人員打死一名高州二中高三畢業(yè)學生,引發(fā)游行示威”等網(wǎng)上信息的嚴重失實,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散播謠言的兩人已被帶回公安機關協(xié)助調查的消息。
還必須看到,群眾提供報料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道義、義務;或是一種交易——“我給你有價值的信息,你給我報料費”;或是自我有被報道的需求。報料人不象通訊員那樣有個相對固定的群體,其人員、身份是不確定、不固定、隨機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報料人,任何人也只在報料時是報料人。他們和媒體之間沒有契約關系,也就沒有相應的權利義務關系。要保證報料人不報假料,從根本上講,很難從制度上進行約束,還是要加強全社會的誠信建設。
報料人提供的報料只能起到一個提供線索的作用,關鍵是新聞單位要把好關,對線索進行負責任地調查和判斷,核實報料內(nèi)容,杜絕虛假新聞出籠,并保證在遵守新聞宣傳紀律的前提下使報料新聞不“越軌”,不添亂。新聞報料人有向媒體提供真實情況的義務,但新聞單位應對新聞產(chǎn)品的制作和發(fā)布負全部責任。
。ㄈ┱鎸嵑涂陀^是新聞的生命。為確保報料新聞真實準確,使報料新聞做出深度和高度,必須對新聞報料內(nèi)容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核實。從對報料線索的選擇到報料新聞稿件的把關,進行程序化、規(guī)范化運作,可以對保證報料新聞的質量提供制度保障。
《南方日報》對新聞報料的把關制度是比較健全的,而且可操作性也很強。從接到報料電話到報料新聞見報,必須經(jīng)過九道“關”。
第一道是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每天對接收到的報料、投訴、讀者意見建議等內(nèi)容進行監(jiān)測,上傳至當天的采編報題庫,供報社值班領導和上午的采編協(xié)調會、下午的編前會以及各采訪部門參考和選題。對突發(fā)性的新聞報料,由呼叫中心座席人員迅速報告給快速反應值班主任。
第二道是各采訪中心主任,對呼叫中心提供的新聞報料進行認真的分析和判斷。
第三道是記者。記者根據(jù)現(xiàn)場調查情況,對有采訪報道價值的報料作深入采訪核實后寫成稿件,對不適宜公開報道的可作為內(nèi)參。
第四道是值班社委及采前會、采編協(xié)調會。對記者采訪的報料新聞要在當天上午的采前會和下午的采編協(xié)調會上報題,值班社委及與會各采編中心值班領導對報題進行指導和研究,確定是否采訪見報及作出適當?shù)陌婷姘才拧?
第五道是記者成稿后,采訪中心值班主任對稿件進行把關審改,再傳給夜班編輯。
第六道是夜班編輯部門,對報料新聞稿件作進一步把關審改并最后確定版面安排。
第七道是夜班值班社委審定。
第八道是本報社長、總編輯親自審稿。在上述七道例行的把關之外,對題材重大或比較敏感的報料新聞,由社長、總編輯親自審稿把關。
第九道是報料新聞若涉及輿論監(jiān)督的,要按《南方日報關于輿論監(jiān)督報道工作的規(guī)定》處理。
對報料新聞的把關,既要把住事實準確、客觀公正的關,也要把住是否有利于解決問題、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這對一些投訴、舉報類的報料尤為重要,要考慮報道見報后是有利于推動、加快問題的解決,還是可能進一步激化、惡化矛盾糾紛?要從建設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fā),使報料新聞角度和立足點有助于及時化解基層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CTI論壇編輯